水文雨量監測站:支撐防汛策略制定與應急預案優化 WX-SW2 山東萬象環境科技有限公司
精準掌握區域降雨與洪水規律,提升規劃科學性
積累基礎水文數據
長期監測降雨量(日/月/年雨量、最大小時雨強等)、洪水過程(水位漲幅、洪峰流量、持續時間),分析區域降雨時空分布特征(如“山區降雨集中、平原降雨分散")和洪水發生頻率(如5年一遇、10年一遇洪水的雨量閾值),為防汛規劃提供數據基準。
通過歷史數據識別極的端降雨事件規律(如“近30年7月發生10次特大暴雨"),支撐規劃中對極的端天氣的應對設計(如堤防超高、水庫汛限水位動態調整)。
量化防汛風險參數
建立“降雨量-洪水-內澇"關聯模型,量化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洪水風險(如“日降雨200mm時,某河道洪峰流量達1500m3/s,超堤防設計標準"),明確防汛規劃中的風險等級(高/中/低風險區)和重點防控對象(如“下游低洼區需優先建設排澇泵站")。
優化防汛工程布局與設計,提高規劃合理性
精準定位工程薄弱環節
通過監測數據識別現有防汛設施的短板:例如,某水庫監測顯示“入庫流量超設計值時,泄洪能力不足導致水位超限",提示規劃需擴容泄洪道;城市易澇區雨量數據顯示“小時雨強超50mm時排水管網失效",指導規劃中管網管徑升級或調蓄池建設。
分析流域內各監測點的水位響應差異(如“上游山區降雨后,下游村鎮1小時內出現洪峰"),優化堤防、分洪區等工程的空間布局(如在洪水傳播路徑上增設攔洪壩)。
科學確定工程規模與標準
基于監測的降雨極值數據(如百年一遇降雨量),計算防汛工程設計參數:例如,根據“最大小時雨強80mm"確定城市排水泵站的抽排能力(如設計流量5m3/s);根據“水庫壩址最大洪峰流量"確定壩體高度和溢洪道寬度,避免工程規模不足或過度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。
評估規劃實施效果,推動防汛規劃動態優化
驗證工程措施有效性
防汛工程(如堤防加固、泵站新建)實施后,通過監測數據對比分析:例如,“某堤防加固后,在同等降雨條件下水位較往年降低0.5米",驗證工程效果并總結經驗,為后續規劃提供參考。
長期監測數據可評估規劃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:如“近年降雨強度增加10%,現有排澇能力需提升20%",推動規劃動態調整(如修訂防汛標準、增補應急工程)。
提升規劃公眾參與度與說服力
監測數據形成的可視化報告(如“近10年洪水災害損失與雨量關系圖"),可直觀展示防汛規劃的必要性(如“若不新建泵站,內澇損失年均增加500萬元"),增強公眾對規劃的理解和支持。
聯系我們
山東萬象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:山東省濰坊市高新區金馬路一號歐龍科技園 技術支持:智慧城市網掃一掃 更多精彩
微信二維碼
網站二維碼